上週終於收到2025大阪馬成績單 趁著記憶猶新 記錄一下海外第二馬
回顧2024名古屋女子馬 是我人生初全馬
儘管很多人說全馬 (42.195公里) 並不等於兩個半馬 前面要穩後面才不會爆掉
但當時起跑後 由於沿途加油聲不斷 加上初馬經驗不足 所以越跑越嗨
導致35公里後體力大幅下滑 迎來所謂的「撞牆期」
只記得跑到心力交瘁 倒數幾個水站都當步兵喝水 最終以4:04 (4小時4分) 個人成績完賽
或許以初馬來說還算不錯 但總希望有機會能跑進4小時 成為Sub 4跑者
而在9月抽中大阪馬後 為求順利完賽不撞牆
決定從每週跑滿42公里 逐漸增加到45公里和50公里
但隨著跑量增加 花費的時間和受傷風險也相對提高
所以秉持只要體感不對或不想跑 就直接放假一天的訓練模式
就這樣一路自主練習到賽前一週
比賽當天確認溫度只有零下1度 加上前一晚降雪
為了讓自己平安完賽
決定穿2件上衣 (長袖加大阪馬紀念短T) 配2條褲子 (壓力褲外搭有口袋的跑褲)
跑鞋和手套也事先噴上防水噴霧
再搭配五指襪、帽子、墨鏡、輕便雨衣和2個暖暖包
補給則是大會賣的全馬組合包 再多帶2條膠、鹽錠及500ml軟水壺
每個口袋和腰包裝好裝滿 完成雪地馬Outfit
由於報名時預估自己或許能 3:50 (3小時50分) 完賽 所以被分到C區
當天7:00出門、7:30抵達會場 順利在8:00完成寄物後
就依指引前往C區集合 途中也找空地熱身10分鐘
大約8:45進入C區準備
曾看網友分享 日本人很守秩序 基本上不會向前擠
所以進入C區後 往前走到人潮聚集處 就在原地等待
等候時因四周都是跑者 加上穿雨衣戴口罩 所以不覺得冷
有鑑於初馬爆掉的經驗 這次決定先穩定跑完一個半馬 再看狀態調整配速
9:15大會鳴槍後 C區大約過5分鐘也順利通過拱門 起跑過程還算流暢
脫下口罩後 就維持和周圍跑者差不多的速度前進
到3公里覺得身體變熱了 就把雨衣收進口袋 過程中沒停腳繼續向前
我的補給策略是每40分鐘吃1次能量膠 吃2次膠就補1顆鹽錠
加上自備水壺渴了就喝 如果順手才進站喝水或運動飲料
(大阪馬水站有些靠左、有些靠右 但每站都很長 不用擔心喝不到水或運動飲料)
以我的速度 跑到第1個折返處約17公里 發現天空飄下東西
一開始以為是花瓣或棉絮 後來才發現竟然真的下雪了!
雪中跑步的經驗很特別 我就邊跑步邊賞雪 完成第一個21公里
而因為天空持續飄雪 不確定如果開始加速 以我的體能可否平安跑完
所以決定用比較保守的作法 繼續維持目前的速度前進
一路來到30公里 身體也逐漸開始疲勞 邊跑邊覺得跑全馬真的會累
而且過程中 膝蓋、小腿或腳踝、腳底等各處 也都輪流發出訊號
只能一邊催眠自己 告訴雙腿你很棒、你可以的、你不會抽筋…
大阪馬全程賽道都算平緩 大約32公里才有一處比較明顯的爬升
雖然體力漸漸下滑 但絕對可用意志力慢慢跑上去
而到了去年撞牆的35公里 或許因為這次跑得比較保守、又或者拉長了賽前準備期
第二場全馬雖然也跑到心累 但身體卻能持續抬腿跨步
忘了跑到第幾公里 天空甚至飄下大量雪花 頓時有點被自己感動
覺得今年的我成功挑戰了去年的自己
而且在每一個當下
無論是放空、任由思緒紛飛或是對自己信心喊話
也讓我更認識自己 並對自己的努力和進步感到驕傲
賽前看過跑者黑影兒分享的影片 記得他說賽道最後一段因為不在市中心
周圍的景致可能有些單調 加上最後幾公里通常最疲勞 所以內心絕對要撐住!
而當我真正跑進最後那段路 才發現賽道旁的風景已不是重點
放眼望去只有滿滿的大阪民眾 站在賽道兩側幫每一位選手加油
告訴跑者只剩幾公里 甘巴爹 甘巴爹
當下的氛圍及加油盛況 就連現在回想還是覺得非常感動
而天空也在此刻放晴 讓我加速衝向終點 成功收下破四PB
至於賽後大會讓跑者等上1小時才進到場館拿物資 又是另一段故事
說不定未來的我 會再挑戰一次大阪馬 但下次的我應該不會寄物了